作者: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嘉興學院中國共同富裕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余林徽
共同富裕的實質是全體人民共享美好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這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生產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意味著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當前,數據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要素,以數據為核心的數字經濟被認為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將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新發展階段,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要對數字經濟平臺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的誤區加以糾正,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為促進共同富裕注入新動力。
數字經濟是促進共同富裕的新動力
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吨袊ヂ摼W發展報告2021》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長速度。促進共同富裕離不開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當下推進共同富裕,需要依托數字經濟發展所催生的各種新型商業模式,借力數字經濟的創新驅動與共享平臺效應。
數字經濟的創新驅動效應可以極大地創造社會財富。以5G和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持續不斷的研發與產業化過程中可以培育出新產品新產業,并且在與傳統產業、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中可以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與靈活就業。尤其在為女性群體、殘障人士以及邊遠地區居民等弱勢群體提供就業機會方面,數字經濟將發揮顯著作用,能夠推動收入差距的縮小,并且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隨著數字經濟帶動新群體入局,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有望擴大應用領域,從而有助于推動擴大貿易、提高資本利用效率以及促進市場競爭。
數字經濟的共享平臺效應可以集聚多種要素,實現規模效應。數字經濟基于數字擴散和網絡外部性帶來的溢出效應,能夠打破地域和時間上的限制,在數字平臺與商業生態廠商之間、產業鏈與供應鏈之間、數據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之間形成協同效應。在產業鏈內部,產業鏈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以規避傳統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不穩定性;而在產業鏈條上,可以通過擴大產業邊界以及增強行業協作,做大經濟規模,在知識與技術的不斷積累中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推動產業深度融合,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數字經濟如何推動共同富裕
建立“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系統,發揮平臺優勢
盡管近年來虛擬經濟憑借低成本、高收益獲得資本與人才的青睞而得以快速發展,但是,制造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是中國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抓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從以“量”為主轉變為“質”“量”并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亟需轉向以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為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提升制造業生產率水平。而數字經濟的實質是推動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是要加速突破信息通信技術與數據生產要素應用領域與范圍;產業數字化是要促進信息通信技術與既有產業生產環節相互融合,由此形成產業與技術交互的數字經濟系統。在呼吁均衡式增長的共同富裕背景下,該系統的核心應該是建立為國內統一大市場服務的“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前者是整合生產端到消費端要素,集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信息鏈的數字化賦能平臺,后者是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現代化工廠。通過構建中國“智造”生態,實現公共數據共建共享,市場化應用聯動,以及多元主體參與,更高效服務于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向產業智造平臺轉化,利用平臺的集聚效應從整體上降低制造業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為更多中小企業市場準入降低門檻。
未來,在建設完善以制造業為核心的數字經濟體系的過程中,應推動建設全國統一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更應該注重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鼓勵各方積極參與制造業智能制造賦能平臺建設,在有序競爭中打造高技術、可包容、可持續的數字經濟體系,從而發揮平臺優勢,解決制造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痛點。
充分利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縮小數字鴻溝
我國已經具備高水平的網絡供給與服務能力,“十三五”期間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固定和移動通信網絡,行政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98%,并且5G網絡也開啟了規模商用服務,同時“降費提速”效果顯著,人民得以享受低價高速的網絡服務,這些都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當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在于提高老齡人口、貧困人口等群體的數字化工具使用能力,以縮小“數字鴻溝”。
對于老齡人口,我們應當鼓勵相關數字經濟公司針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提供便利服務,或者開發新形式的終端設備,支持老年人融入數字經濟社會發展浪潮,這將有助于緩和養老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養老壓力。
對于鄉村地區居民,我們應當鼓勵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下鄉,以助力數字技術弱勢群體,推動數字技術深入賦能農村經濟各個領域與環節。
增強數字核心技術研發能力,鼓勵創新創業
數字經濟依托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和信息,具有易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流動的特征,因而能夠在產業平臺賦能下整合較為分散的產業鏈,或者推進低端制造業由東部向西部轉移,并且保證生產端與消費端可以有效匹配。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充分盤活空間上難以移動的土地與自然資源,經濟發達地區便可以解放生產力,轉而增強數字核心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圍繞數字產業、智能產業、云端經濟等新興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并利用數字關鍵核心技術激發產業潛在高附加值,創造更豐富更優質的社會財富。
除了東西部協同發展以外,農村也是數字經濟滲透發展的著力點。采取有效機制與手段保障脫貧成果長效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才能夠切實推進共同富裕。在下沉市場中,需要當地居民因地制宜開展產業數字化,依托實際需求開發數字產業,因此要加強農村地區創業創新能力。創業創新的前提是穩就業,在數字經濟重點領域增加的新崗位亟需相關技術人才與專業人員的支持,要通過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人才回流反哺鄉村建設與發展。此外,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三農”人才培養,補全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短板,不斷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市與農村之間資源要素的雙向流通,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形成國內大循環,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